top of page
搜尋

自然產vs.剖腹產如何選擇?剖腹自然產流程、照顧與優缺點比較

「自然產跟剖腹產到底哪個好?」相信這是很多孕婦都會遇到的大難題;隨著寶寶出生的日子越來越近,準媽咪也開始選擇要用什麼方式讓寶寶來到這個世界。


其實無論是自然產或剖腹產,兩者各有優缺點,目前澳門生產方式,大約是自然產佔2/3、剖腹產佔1/3,多數醫生還是會建議以自然產為優先考量;若孕婦懷孕週數已達39週但仍未出現產兆,醫生可能會安排催生。

自然產的最大好處就是產後復原期短,且胎兒經過產道擠壓後,會降低呼吸窘迫發生的機率。


(

究竟剖腹自然產怎麼選擇才好呢?產程與恢復期又有什麼差別,BellyTum帶您一齊了解!



剖腹產、自然產有什麼不同?

👉🏻自然產又稱陰道分娩,指的是不以開刀或外力方式,從母親的產道自然產下胎兒,產程開始前的徵兆有:

  • 陣痛:子宮規律收縮帶來的陣陣痛感

  • 落紅:分娩前子宮頸黏液混合血液從陰道排出

  • 破水:羊膜破裂後,羊水從陰道流出

每位自然產孕婦的產程時間不盡相同,通常初產者約落在20小時左右,第二胎則在14小時以內。

若懷孕週數已39週但尚未出現產兆,醫師可能會安排催生,因為如果在子宮內太久,胎兒會產生胎便,出生會造成胎兒活動力差。


👉🏻不同於走產道的自然產,剖腹產指的是以手術方式將腹壁及子宮切開後,將胎兒從子宮直接取出,並於取出後直接清理胎盤、羊水等組織。

由於是採用劃開腹腔的手術方式,肚子上會產生約12-15公分左右的傷口,術後恢復期也比自然產還長。



剖腹產、自然產住院時機怎麼判斷?

採自然產的孕婦在產兆出現時,就要準備到醫院待產,當子宮頸全開時即會進入生產流程;剖腹產的孕婦一旦出現產兆也須到院準備,若沒有出現產兆,通常會在預計剖腹的前一天先住院。



自然產剖腹產優缺點比較:

關於自然產與剖腹產的差異比較,可從下表清楚得知,若您已經想好要選擇哪個方式來進行生產,也可以跟醫生討論確認是否適合您喔!


優點

缺點/風險

胎兒風險

復原時間

住院天數

自然產

  1. 傷口恢復快

  2. 避免手術風險

  3. 產後可立即進食

  4. 併發症較少

  5. 能馬上親餵母乳

  6. 降低胎兒部分疾病機率

  1. 陣痛

  2. 子宮脫垂

  3. 尿失禁

  4. 陰道鬆弛

  5. 產後性交疼痛

  1. 鎖骨骨折

  2. 缺氧

2星期

1-2日

剖腹產

  1. 免於疼痛

  2. 避免延遲生產

  3. 降低產程傷害

  4. 降低疾病垂直傳染風險

  1. 恢復時間長

  2. 出血量較多

  3. 較難親餵母乳

  4. 下胎胎盤問題風險增高

  5. 傷口發炎留疤

  1. 手術刀傷害

  2. 呼吸系統疾病

2-4星期

5日


自然產跟剖腹產適合情況大不同!

自然產跟剖腹產各有其優缺點,透過懷孕產檢,醫生可以更加了解產婦及胎兒的狀況,進而評估最適合孕婦的生產方式,讓生產過程更順利。

一般來說多數醫生都會建議自然產,但若有特殊狀況或需求,經專業醫生評估媽媽與胎兒雙方狀況後,也可能為了降低風險而選擇剖腹產。


適合自然產的狀況

  • 產檢正常:若孕婦及胎兒的健康狀況都沒問題,建議選擇自然產即可。

  • 蟹足腫患者:患有蟹足腫的孕婦若選擇剖腹產,在手術部位會更容易留下又紅又癢的疤痕,因此建議以自然產為優先選擇。


適合剖腹產的狀況

  • 胎兒窘迫

  • 產程進展不良

  • 產前出血

  • 胎位不正

  • 臍帶脫垂

  • 催生失敗

  • 生殖器疱疹

  • 前胎剖腹產

  • 子宮曾動過手術

  • 陰部有長尖形濕疣

  • 胎兒先天異常但可治療

  • 子癇前症或子癇症

  • 胎兒體重小於1500公克

  • 孕婦骨盆畸形

  • 胎兒體重超過4,000公克

  • 胎頭骨盆不對稱(CPD)

  • 阻生性生產(如有子宮肌瘤或卵巢腫瘤)

  • 孕婦有內科併發症

  • 愛滋病患者



剖腹產、自然產恢復,產後護理要注意5點

  1. 產後傷口狀況

自然產會產生陰道撕裂傷或是剪開會陰的傷口,而剖腹產則是縫合傷口,都需持續留意修復狀況及是否有發炎或感染;產後也可以透過局部冰敷、服用止痛消炎藥來減緩疼痛症狀。

  1. 產後清潔方式

沖洗會陰能保持會陰傷口的清潔,能避免細菌感染發炎、消除氣味及加快傷口癒合。

產後在外如廁可以使用會陰沖洗器,在家中則可以使用蓮蓬頭代替;更謹慎者還能使用煮沸過的溫開水進行會陰沖洗,在清潔完畢後要留意將水份完全擦乾,避免滋生細菌。

  1. 子宮收縮狀況

有些產婦會出現「產後痛」,此為產後子宮收縮引發的正常現象,能幫助子宮止血以及加速排出產後子宮內殘餘的血塊;若產後子宮呈現海綿柔軟狀,應積極按摩子宮促進收縮讓子宮變硬,避免陰道出血增加。

  1. 留意惡露狀況

惡露在產後1~3天會呈現紅色,第3~4天後轉為粉紅色或褐色,並伴隨血清樣物質,第10~20天顏色為黃色或白色。

若產後惡露在轉變顏色後又突然變回鮮紅色,或發生血量變多、出現血塊狀況則需回診檢查。

  1.  飲食攝取

飲食上應避開具刺激性、油膩或不易消化的食物,產後兩週內不要吃麻油、酒精類食物以免影響子宮收縮及傷口癒合;產後一個月也不要吃人參避免活血、抑制子宮收縮而引起血崩。


以上只是建議和參考,最重要的是讓準媽媽知道有什麼選擇及各有甚麼利弊。為了保障媽媽與胎兒的安全,在醫生詳細評估整個妊娠狀態後,準媽媽們只需要和自己信任的醫生進行充分的溝通,才能選擇最適當和安全的生產方式。


 
 
 

Comments


copyright © 2020. BellyTumMacau

bottom of page